“高校毕业生、新蓝领等新市民、青年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群体,对促进城市新业态发展、稳定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解决好这部分重点人群的住房问题,既是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需要。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4次提及“住房”,要求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代表委员也聚焦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提案。
促进城市新蓝领群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住房是新蓝领城市生活的最大压力。”全国人大代表、金牌月嫂蔡细春建议,完善租赁保障,保护新蓝领租住权益。加强租赁企业收费标准监督监管,建立健全租赁房源信息核验机制、假房源举报机制,强化房源信息监管,防范假广告、租赁骗局给新蓝领带来的困扰等。
张占斌委员建议,向宿舍型租赁项目提供专项补贴或支持,鼓励新蓝领用工单位及租赁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利用企事业单位自身闲置房屋、市区老旧小区、旧厂房资源等,改建符合标准的宿舍型产品,让新蓝领群体在居住上更安心、更舒心。
此外,蔡细春代表还建议,充分调动和协调居民、公益组织、社区商业等力量,提供
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保障性租房
高校毕业生群体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力军,2022年将首次突破千万。由于对找房缺乏社会经验,对租金价格较为敏感、对社群文化需求较高,“租房难”“租房贵”“住不好”等问题近年来愈发凸显。
张占斌委员建议,高校毕业生流入的重点城市,利用存量资源加快建设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学生公寓。同时建立高校毕业生分类、梯度、逐步递减的补贴机制,通过过渡式补贴,让高校毕业生在心无旁骛实干创新。
同时,他建议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多元背景群体间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的社区文化,营造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推动居住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居住服务业涵盖住房开发、交易、租赁、物业管理、房屋装修、保洁搬家、养老等领域,影响着城镇家庭的居住体验。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针对居住服务业人才供需脱节、产教融合难度大且企业投入难以持续等问题,建议从设立实习专项支出、认定不同层次学习成果以及明确企业激励机制三方面完善居住服务业产业学院合作机制,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教授陈凤珍认为,我国居住服务者技能水平偏低、服务能力分化等问题突出,导致服务质量与稳定收入难以保障。为此,建议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打通企业培训与落地服务业技能行动,推动居住服务者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本均等化投资与增值,最终实现居住服务者共同富裕。”